中國當代玉市
8000年后,還是一個暮春的后晌。
滄海桑田,在那個健壯男人把項鏈掛在小女孩脖頸的臺地上,現(xiàn)在再看不到那條壕溝,看不到那用樹枝搭建并涂了泥巴的房屋和聚落,那條河流已改道,遠遠地彎到了別處,原來河流對面的樹林,也已經(jīng)杳無蹤跡,變成漫無遮攔光禿禿一片的沙土地。
現(xiàn)在這里又聚集了一群人,干部和知識分子模樣的人,農(nóng)民模樣的人,男人、女人、老人、年輕人,還有幾位嘰里呱啦說話的日本人。
這里正在進行一場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
這是2001年5月,地點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敖漢旗東部的寶國吐鄉(xiāng)興隆洼村東南1.5公里的地方。
許久以來,這一帶常常能從地下挖出陶罐、石頭工具之類的東西,但當?shù)剞r(nóng)民誰也沒有在意,這些東西能干什么?不值錢,不當用,那些盆盆罐罐連貓狗的食盆都做不了,最大用處也就是充當個盛雞蛋的家什。直到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漢旗博物館的專家們,在這里聯(lián)合進行文化普查,才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這些線索。經(jīng)探察,一系列的考古發(fā)現(xiàn)引起考古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一處史前部落遺址被確定下來。因為地處興隆洼村附近,便被命名為興隆洼文化。當開始正式發(fā)掘時,北京的、自治區(qū)的、市里的專家學者紛紛被吸引來,連遠在日本青森縣的考古專家,也加入到發(fā)掘的行列。
發(fā)掘中不斷有令人驚喜的發(fā)現(xiàn),而最振奮人心的一幕出現(xiàn)在這個下午——一枚半環(huán)形帶缺口的東西發(fā)掘出來,當專家們確定這是一件玉時,中國玉文化的歷史,在這一刻被重新改寫了。
此前,伴隨著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有出土實物為依據(jù)的中國玉文化歷史已經(jīng)追溯到六千年前。但有一個問題一直令專家和學者們迷惘不解: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從其雕琢工藝水平來看,儼然已達到遠古玉器相對成熟的盛期,那么,它們的源頭在哪里?這個暮春后晌發(fā)掘出的玉,為回答這個問題拎出一條線索。
從2001年5月開始,先后經(jīng)過六次發(fā)掘,除揭露出大量房屋、墓葬、窯穴遺址以及石器、骨器、陶器等生產(chǎn)生活工具外,還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十件琢制精美的玉器,這是迄今所知的中國年代最早的真玉器,不光為紅山文化玉器群找到了直接源頭,而且一下子將中國玉文化歷史向前拓展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
我們假想的那位打磨玉石項鏈的男子,那位興隆洼文化的先民,是他,以及他的先祖、伙伴和后人,讓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提高了一大步,不斷接近客觀事物的真實。
根據(jù)考古學和其他科研成果,中國、中南美和新西蘭,為古代三大玉器產(chǎn)地。若以起源之早、延續(xù)之久、用途之廣、工藝之精、藝術之美來論,則只有中國堪稱世界玉器產(chǎn)地之巨擘。源遠流長的玉器制作、玉器應用歷史讓我們的祖先賦予玉以深邃而廣闊的內(nèi)涵。遠古先民們的祖宗崇拜、圖騰崇拜、神明崇拜,玉是溝通人與祖宗、人與神明的通靈之物。私有制和等級社會產(chǎn)生以后,玉又是階級、地位、權力、財富的象征。在精神和審美領域,一個"玉"字,又與多少美好品格和美好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玉德"、"玉緣"、"玉成好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石俱焚"、"金枝玉葉"、"玉質(zhì)金相"、"玉昆金友"、"亭亭玉立"、"玉樹臨風"、"金童玉女"、"金玉良緣"、"憐香惜玉"、"玉殞香消"、"玉堂金馬"、"金口玉言"、"玉貌花容"、"守身如玉"、"冰清玉潔"、"冰肌玉骨"、"如花似玉"、"玉琢粉砌"、"瓊樓玉宇"、"雕欄玉砌"、"金盤玉膾"、"玉食錦衣"、"瓊漿玉液"、"金聲玉振"、"玉宇"、"玉閨"、"玉閣"、"玉容"、"玉色"、"玉體"、"玉女"、"玉照"、"玉心"、"玉音"、"玉面"、"玉趾"、"玉步"等等。據(jù)專家統(tǒng)計,在漢文中,以"玉"為部首的字多達五百多個,而含有"玉"字的詞匯、成語已超過千條以上。而見諸史典關于玉的記載,見諸文學作品關于玉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
有兩個人物,我很感興趣。他們在玉文化的演進發(fā)展史上都應該大書特書,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秦昭王。
這是兩個在玉器的不同領域首開先河的人物。
孔子之前,玉的功能經(jīng)歷了從靈玉到禮玉的階段。原始先民崇拜祖宗神靈和天地自然,認為人與祖宗神靈、天地自然之間有種溝通的媒介,這就是玉。以玉溝通天地,敬奉祖宗,尊神事鬼,成為部落生存發(fā)展重要的精神依托和日常儀規(guī)。"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春官?大宗伯》)后來隨著王權政治走向統(tǒng)治地位,玉在繼續(xù)發(fā)揮尊神事鬼功能的同時,又增加了一層權利地位的象征意義。西周建國之初,周公致力于制禮作樂,等級區(qū)別,名物制度、揖讓周旋,都有明確規(guī)定,玉便是禮的重要載體。"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覲見天子須執(zhí)玉以朝,那玉是有嚴格尺寸標準的,清末學者吳大所著《古玉圖考》,詳細輯錄了各種禮玉的圖譜和尺寸,僅圭的名目和形制,便異常繁多。那就連身上的佩玉,也同樣受到禮的制約,身上佩玉多少是與身份高低成比例的,一點兒馬虎差池不得。至此,玉文化已經(jīng)融入國家的典章制度之中,達到了中國古代其他分支文化難以企及的至尊地位。(4)
到了孔子時代,這位圣人沒有推翻老祖宗給予玉的定義,他卻極聰明地強調(diào)玉的另一嶄新屬性,賦予玉以人格化、道德化的含義。
《禮記?聘義》記載:一次他的學生子恭問他:為什么君子看重玉而輕賤石頭呢?是因為玉少而石頭多嗎?孔子回答:不是因為石頭多就輕賤它,玉少就珍貴它,"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終其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玉之珍貴,因為它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德行?鬃右巡粷M足拿玉僅僅作為禮的載體,盡管他畢生致力于"復禮",但復禮靠的是人,人要完善自身方可"復禮",他總結的玉所具備的十一德,便成為人的道德操守的最理想的楷模。
圣人終歸是圣人,以玉喻德,玉一下子與君子的道德操守聯(lián)系起來,故而"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不再單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具備了省身勵志陶冶情操的道德意義。
孔子的貢獻在于,他讓中國玉器和中國玉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正是這種精神內(nèi)涵,成為玉器和玉文化承傳千年而不衰的核心原因。
秦昭王開創(chuàng)的是玉的另一種歷史———交易史。
秦昭王的故事,源自"和氏璧"。卞和獻玉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話,這里不再贅述。單說400年后和氏璧在趙國出現(xiàn),被趙惠文王據(jù)為己有。此時秦國勢力已日漸強大,秦昭王提出以十五座城池與趙國交換和氏璧。趙惠文王情知秦昭王有詐,但又不敢惹惱秦國。兩難之際,大臣藺相如站了出來,請命奉璧往使,留下誓言道:"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藺相如奉璧到了秦國,秦昭王大喜,接過和氏璧自己看罷,又傳給左右大臣甚至身邊侍奉他的宮女欣賞,不再理會站在旁邊的藺相如,當然更不再提及十五座城池的事情。藺相如眼見不妙,謊稱璧有毛病,要指給秦王看。秦王將璧交還,藺相如抱璧倚柱,怒發(fā)沖冠,斥責秦王不講誠信。秦王唯恐藺相如與璧一起觸柱而毀,忙懇求藺相如息怒,又信誓旦旦地承諾將十五座城池交與趙國。藺相如哪里還能相信,托詞稱:秦王若要受璧,必須齋戒五日。秦王無奈,只好應允。藺相如料定秦王必"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這就是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司馬遷在《史記》里以精彩的筆墨做了記述。
在秦昭王之前,我們尚未看到以玉來做交易的記載,更未看到這種交易伴隨著訛詐來實施。玉器流通于市場,是在玉的奉神事鬼的禮祭功能和融入典章的等級權利象征功能淡化后才有的現(xiàn)象,這是到了宋朝才出現(xiàn)的。宋朝完成了玉的貨幣化的進程,而秦昭王的舉動比宋朝的坊間交易早了1200多年。
承接翡翠.和田玉.黃龍玉雕刻加工,翡翠賭石開料。為翡翠收藏投資客戶擔當技術顧問,也陪客戶去產(chǎn)地看貨采購。
翡翠我們也進料加工銷售,價格很實在,比商場價格低很多,同樣的貨您在商場買一件的錢我們這里可以買二.三件。拍照片很麻煩,也難100%反應翡翠的種和色及瑕疵,歡迎您來工作室來看看。
上海玉雕工作室電話:021-63018728 手機:13916539116 聯(lián)系人:梅先生
玉雕工作室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