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和田玉,在地質學上最初由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經過檢驗測定為軟玉礦石。而大多數人尚不知道它產出的具體地點。
盡管有大量的史書和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都能說明從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一些時候,和田玉便沿占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流人中原,但人們總認為和田玉就出在和田,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和田地理位置在昆侖山脈中部,也是維吾爾族較集中的地區(qū),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一些代表性。二是和田喀什玉龍河所產的羊脂玉,盡管產量有限,但畢竟是和田玉中的極品。因此和田玉的名稱就成了廣告中的商品一樣,無論產在何處或在何地購買的原料一律都慣用“和田玉”這一名稱。
近40年來,在中國境內沿昆侖山及阿爾金山一帶,西起塔什庫爾干,東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縣、若羌縣。再往東延伸至青海省的格爾木,延綿數千公里,除和田外發(fā)現了大量的透閃石礦,如塔什庫爾干的安大力塔格、葉城縣的米達玉礦、于田縣的阿拉瑪斯玉石礦、且末縣的塔特勒克蘇玉礦、塔什薩依玉礦、龍努斯薩依玉礦、若羌縣的塔什布拉克、英格里克、青海的野牛溝等等。其中蘊藏量最大的礦區(qū)當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
在國家下令限量開采的情況下,且末縣每年仍產上百噸上等級的優(yōu)質玉料。在國家實行計劃分配時期,從輕工部工藝美術總公司每年下達的分配指標看,且末縣的玉石產量占整個和田玉產量的百分之七十。1971年北京老藝人莫英等再次來到且末購買玉石,才引起當時縣領導的重視。1972年且末縣組織了一個探礦小分隊,從此且末縣軟玉礦在沉睡30多年后,再次拉開了大開發(fā)的序幕。
1973年由國家輕工部投資正式成立了且末縣玉石礦。在30多年的開采中,累計采玉達3000多噸。和田玉不僅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屬于稀有礦種之一,而且又不是再生礦,挖一點就少一點,蘊藏量逐年減少,總有開完的一天。因此,為了弘揚中華民族這一特殊的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和田玉,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下且末和田玉近代開采的狀況,F選出3個具有代表性的礦區(qū)分別介紹如下。
一、以優(yōu)質青白玉為主的塔特勒克蘇礦區(qū)
塔特勒克蘇,維吾爾語意“甜水”,在且末縣城東南方125公里處.說足甜水其實并不甜,每逢枯水期上游流出的泉水又澀又咸,不過在夏季到來時流下的洪水才不咸。從山口,也就是汽車能到達的地方.距離礦點還有27公里,來往物資和人員全靠毛驢和駱駝,建礦以來曾多次進行過修路的嘗試,但都沒有成功,因為每年都有山洪暴發(fā)的可能,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現象,單靠玉石礦的資金無力改變,所以至今仍然走古人走過的路。
走這條采玉之路的先人們,從何時發(fā)現這里有玉和從何時開始采玉已無法考證,但在且末玉石礦成立時,仍有一位解放前的老玉工健在,他就是生活在江格薩依的維吾爾族老人,名叫肉孜阿訇,曾給玉石礦當過向導,并口述了他本人及他的前輩在解放前采玉的經過.我們再根據礦山的遣址及出土的采玉工具推算,且末縣境內玉石的開采在明清兩代,曾經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由于當時沒有先進的工具,盡管塔特勒克蘇礦的玉石質地好,但開采規(guī)模小于塔什薩依礦區(qū)。
1973年,采礦隊正式進駐此礦,前人足以三號礦為主礦點(注:玉石礦進駐后按礦脈走向,自南西北東方向排列編號),因為三號礦位于整個礦區(qū)的中間地帶,又處在溝底部位。各方面都比較方便,脈線為南西北東走向,河床橫穿脈線而過,三號礦點在河床西北側,當時礦洞高約8米,洞深10米,礦頂多處露天,工作面十分危險,采礦隊進駐后馬上實施了排險措施,加固了礦頂,并安排了一個班進行開采,當年產玉8噸,屬糖包玉中的青白玉,塊狀以小塊居多,所產大塊多與石形成混合體,其利用率較差。
此礦點1976年出現過百公斤以上的大塊玉料,其質地細膩,顏色青白,適合于做薄胎產品。據不完全統(tǒng)計此礦30年來產玉至少100多噸。目前此礦點開采已十分困難。因礦線進入溝底部分,左側二號礦,五號礦礦渣都足往三號礦傾瀉,因此造成了三號礦、四號礦被蓋埋現象(四號礦足屬于三號礦頃斜溝底部分,早在1985年就已被掩埋),要想清除上百萬立方米的礦渣,單靠玉石礦一個小企業(yè)實在是無能為力。
二號礦和五號礦基本上是玉石礦進駐后在懸?guī)r陡壁上開發(fā)的新礦點,特別是五號礦,1983年產出的一塊重一420公斤的優(yōu)質白玉,無臟無綹無雜質,當時根據輕工業(yè)部工藝美術總公司好料精工的分配原則.最后由揚州玉器廠獲得購買權,運回揚州后,大師們精心設計雕琢出一件“白玉五行塔”被選為國寶,由國家收藏。
二號礦處在主脈線上,1973年9月開始開采。民國末年曾挖過1個小礦洞.洞深不足5米與三號礦隔河相對。經過兩年的開采只出了幾十公斤玉石,但在它的上部曾出產過兩大窩,分別為1974年和1976年。每一窩都產玉20多噸,截至2000年,二號礦總計產玉約80噸左右。玉的顏色屬糖包青白、微黃,質地較純、細膩。此礦點完全露天開采,從上至下,礦槽200多米,由于大理巖脈線較寬且結構松散垂直走向,不像五號礦那樣傾斜走向,結構緊密所以不適合打礦洞。經過十幾年的開采,露天槽越挖越深,相應的險情越來越大。經過兩次大塌方后礦槽工作區(qū)全部被掩埋。幸好塌方是礦工們下班后的夜間,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此礦點2000年后已停止開采。
六號礦地處在河西岸主脈線上,位置在三號礦至七號礦的中間處,出露在山頂上,屬于青玉因價值低,間斷性的開采了兩年就停了。
由于科學的進步,生產工具不斷的改進,因此生產效率大大的提高,如今一年的工作量相當于明清時期10到20年的工作量。
塔特勒克蘇五號礦是1975年采礦二隊三班長周遠上廁所時這個偶然的機會發(fā)現的,礦脈出露在半山腰的斷裂帶懸?guī)r上,當時立即組織堪探性開采,當天就拿出了樣品,礦部決定命名五號礦,此礦在后來的采礦歲月中為且末縣玉石礦創(chuàng)下了高產值。
現陳列在且末木孜塔格賓館大廳的重達1502公斤的“和田玉”玉王,就是五號礦點于1995年產出的。另有一塊300公斤,是從1502公斤上面分離出來的,后由上海玉雕廠收購。1998年又出了一塊400多公斤。五號礦點之所以能產出質地細膩,顏色青白的優(yōu)質大塊玉料,以粗淺的分析,它與圍巖有直接的關系。
首先白云質大理巖結構緊密,質地潔白而細膩,在接近礦體的部分有些大理巖簡直和白玉一樣半透明,如果不是硬度上的差別,你就很難區(qū)分它是石還是玉,這種情況的形成,我認為是白云質大理巖與中酸性巖漿巖在接觸交代蝕變過程中尚缺少一定的物質條件,或者是交代不徹底而沒有完全形成和田玉,但在這種巖石不遠的范圍內又確能同時伴生優(yōu)質的白玉或青白玉。因此和田玉的形成是經過了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特別是以沒有規(guī)律的雞窩狀產出,這就又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承接翡翠.和田玉.黃龍玉雕刻加工,翡翠賭石開料。為翡翠收藏投資客戶擔當技術顧問,也陪客戶去產地看貨采購。
翡翠我們也進料加工銷售,價格很實在,比商場價格低很多,同樣的貨您在商場買一件的錢我們這里可以買二.三件。拍照片很麻煩,也難100%反應翡翠的種和色及瑕疵,歡迎您來工作室來看看。
上海玉雕工作室電話:021-63018728 手機:13916539116 聯(lián)系人:梅先生
玉雕工作室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