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甘泉“妾莫書”漢墓出土的玉觿
揚州甘泉“妾莫書”漢墓出土的玉觿
觿(讀音xi,音同西)
從史籍記載以及出土的實物來看,觿的形狀類似于彎曲的獸牙或獸角,一端寬大,一端細尖,寬處一般有鉆孔,可以串系起來,方便隨身攜帶。1977年,揚州邗江甘泉“妾莫書”西漢墓出土了一件龍形玉觿,制作極其精美。該玉觿長10.7cm,最寬處3.7cm,為和田白玉質(zhì),一端雕飾回首龍,一端尖角狀,采用透雕和陰線刻技法雕琢而成,表面光潤,雕刻精細。揚州博物館還藏有兩件“戰(zhàn)國夔龍紋青玉觿”,一件長8.3cm,厚0.3cm,玉觿呈青灰色,作雙面片雕,工藝精湛,刻畫細密規(guī)整。全器紋樣分為三部,既渾然一體,又可各自獨立成形,頸部以鋸齒紋裝飾,玉觿首尾各鉆有一孔,對研究當時的玉器用途提供了新的資料;另一件長8cm,厚0.28cm-0.4cm,玉觿呈青灰色,作雙面片雕,紋樣刻畫細密規(guī)整。夔龍首居一側(cè),身部由兩組相似圖案裝飾,紋飾繁縟,工藝精湛,具有典型戰(zhàn)國風格。
從實用器到具有象征意義的佩飾
觿的發(fā)明,是和繩子密不可分的,在中國古代社會,繩子的使用相當廣泛,古人用繩子捆野獸、縛牢茅草屋。由于沒有發(fā)明扣子,穿衣服時也需要繩子。但是,繩子在使用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打結(jié)容易,解開難,于是古人在解繩結(jié)的實踐中發(fā)明了觿。觿使用時,用細尖的一端用力插入繩子結(jié)的縫隙中,使得繩子結(jié)產(chǎn)生松動,然后就能很方便地解開繩結(jié)。因此,古人需要隨時佩戴觿,以備解開生活中的繩結(jié)。
在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就記載了每天必須要佩戴的物品:“子事父母,……左右佩用: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庇纱丝梢,古人服侍父母時,觿是必須要佩戴的裝備,而且在身體的左右兩側(cè)需要分別佩戴大觿和小觿!睹珎鳌芬彩鲇勈恰俺扇酥濉薄_@表明男子如果佩觿,就標志著這位男子已經(jīng)真正長大成人了。
觿的材質(zhì)多樣,以玉觿最多
觿的材質(zhì)很多,有骨觿、角觿、青銅觿、玉觿等,其中玉觿存世量最多,也最精美。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玉觿是出土于江蘇省吳縣張陵山遺址15號墓的人形玉觿,該玉觿玉質(zhì)為透閃石軟玉,淡綠色帶褐班,長6cm,寬1.2cm,呈扁平角狀,器作輪扁平角狀,整體造型如弓背人形。器身鏤雕三處,系在對鉆圓孔內(nèi)向三側(cè)切割深槽而成,這件玉觿也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鏤雕玉器之一。
時代不同,玉觿的風格也不
到了商、西周時期,玉觿造型簡潔,多作牙形,寬大的一端多有穿孔,另一端尖銳,觿身多有琢簡略的紋飾。西周玉觿頗似月牙形,器身多飾以龍紋、人紋等。這一時期,觿已經(jīng)不僅僅是實用器,還從實用工具發(fā)展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佩飾和愛情信物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觿的形制相對于商周時期,變化較大,這一時期的玉觿均采用龍、虎、獸、鳥形象,將動物的頭部雕刻在玉觿寬大的一端,尖銳的一端則多雕刻成動物的尾部,觿身彎曲成自然的曲線,透雕結(jié)合隱起的運用使其動物形象變化多端,且相當生動。
漢代玉觿日趨簡化,多數(shù)呈細長牙狀和寬三角形,紋飾主要有絞絲紋、勾云紋,水平不及戰(zhàn)國。西漢早期玉觿依然承襲戰(zhàn)國時期的造型,呈彎月形,一端琢出龍首,一端似錐狀,身飾云紋,有輪廓線,耳部穿孔。西漢中期玉觿有的寬端作龍首,背上方透雕出纏枝的蟠螭、鳳鳥等。也有在器上僅用陰線琢出獸首、云紋軀身的,頭部鉆一孔。晚期玉觿寬端一般透雕作回首的龍形或鳳形。
承接翡翠.和田玉.黃龍玉雕刻加工,翡翠賭石開料。為翡翠收藏投資客戶擔當技術(shù)顧問,也陪客戶去產(chǎn)地看貨采購。
翡翠我們也進料加工銷售,價格很實在,比商場價格低很多,同樣的貨您在商場買一件的錢我們這里可以買二.三件。拍照片很麻煩,也難100%反應(yīng)翡翠的種和色及瑕疵,歡迎您來工作室來看看。
上海玉雕工作室電話:021-63018728 手機:13916539116 聯(lián)系人:梅先生
玉雕工作室地址






















